前言:“德福仁智性情教育实修班奖学金项目”第二期于2021年10月11日正式启动,第二期实修班共收到来自30位学员的申请,经过筛选审核,最终资助8人。奖学金项目第二期已于2022年1月16日正式结营,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学员们快速成长,并将自己的学习与成长感受记录成文。
以下是池凯强学员的成长感受分享。

经过三个月的学习,我的内心感慨万千,对这段时间的学习,我有不少总结。希望这些总结,不仅能带给我自己,也可以带给大家一些回顾。
了解自己
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曾昭旭教授说:把丢掉的心找回来。实修班开班不久,老师设计了一个寻找“宝物”的活动。最后,我得到的启发是:寻找宝贝的过程,其实就是寻找自己的过程。所谓成长,就是把自己丢掉的心找回来。
还记得在第一阶段的课程中,我们有各式各样的活动,大家每天都非常开心,因为有很多活动可以做,可以玩,大家都很放松。我们能在活动中看到最真实的自己,这对于了解真实的自己很有帮助。即使在活动中看到了自己不好的一面,大家都能勇敢地面对,这是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向善向美的愿望。课程中,我们不仅在了解和关怀自己,同时也在了解和关怀我们的同学。因为大家都想要把自己的“情”通出去,都想要关怀身边的同学和队友。了解自己是了解他人的基础,我们只有自己把心敞开,才有机会了解他人,同时被他人所了解。
实修班的课程不仅有主题活动,还有读书活动。拜读唐先生的文章后,我领悟到:在人际关系中,尤其是在项目合作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对同伴产生要求,甚至会产生指责和冲突。但这一切,其实都是在照见我们自己,我们往往能原谅同学和队友的错误,却对自己的过往紧抓着不放。原来,人最难的,是宽恕自己。
通过老师们设计的主题活动和分享时的点评,我意识到:获得成长和拥有美好的品质是一种美好的体验,即使缺失,也只是意味着我们还有可以成长和提升的空间,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本性就是差的。
看到自己的责任
从实修班的课程里,我明白了一点——承担是治疗逃避的良药。
当我们面对人生中的一些重大事件时,从角色和责任来讲,我们终究还是逃不了责任,也无处可逃。人活着就是为了那一点情,那一点对人的关怀,那一点对历史文化的关怀。所以情是不忍,情是动力,情是生命的本质,有情的生命才有光辉,这使我们要成为有情人。从尊重生命的角度上来讲,我们是可以无条件去爱他人,去相信他人的。看我自己,就是要看到自己的责任。遇见问题的时候,把自己投进去,问问自己:我要做什么,才能做得更好?我要做什么,才能让我们身边的人过得更好一些?我的总结是:做事的时候投入当下,放下对结果的期待,不寄希望于未来;而做人要有情、有义、有能力。
从“心”出发
父母要扶持子女成长,最关键的就是要做好自己的“人格修养”,培养正确的“人生价值”让子女继承,让他们和自己一起,走上光明的人生路。这需要作为父母的我们直面原生家庭之伤,当我们能做到“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的时候,我们才能带着孩子更好地成长。父母要和孩子有情感的链接,这警醒我们,要注意原生家庭的代际影响,当我们带着过往的影响去面对孩子时,我们传递给孩子的,仍然是我们过往所经历的创伤。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和局限,都要对生命有关怀、悲悯和同情。每个人都渴望情、渴望关怀,而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本质上就是爱的关系。我们要思考:从性情统合教育来看,我们见到的这个人,为什么会成为今天的这个样子?我们还要思考:经历过苦难之后,我们应该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是妥协,还是自强不息?
当我们觉察到一个人是匮乏的时候,看似只是因为物质方面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但其深层次的需求——对情感的呼唤——才是真正没有被满足的。每个生命都需要被关注和支持,每个人都渴望让自己的生命有尊严感和被尊重感。孟老师说:性情教育,就是儒家的教育、生命的教育、爱的教育。生命教育不是技巧、不是理论、也不是方法,而是对生命的接引和滋养。做性情教育的重点在人,有这样的老师,才能这样的教育。所有的理论和方法都是为性情教育服务的。而性情教育的核心,就是成为一个有情人。
工具:思维模式的重新建立
在实修班的课程中,老师们设计了很多可以落地的实践锻炼,比如付老师的生活智慧课和奚语老师的文档规范化以及各种白领绝技。这些课程的设计,都是为了拓展我们的思维,如果没有这些新概念和理论的灌注,我们做事情和思考问题的时候,很容易就会依照“惯性”而“本色出演”。因为这样的“惯性”太强大了,我们更需要在新的项目中不断地锻炼,重新建立自己正面的脑神经回路,让我们的成长更能落地,更加真实。

池凯强在课程中(左一)
正是因为这些课程,我领悟到在做事之前,首先不要急着处理事情,而是先调整自己的心态,花心思考虑事情应该要如何做,才能“高效低耗”,有了整全的思考之后,再着手做事情,才能把事情做得漂亮,比如“打扫房间”、“折衣服”和“擦地板”等简单的家务。重要的是,在这种方式的锻炼中,我们可以举一反三,有自己的思考和创造。如付老师所言,智慧来源于生活,我们不仅要读经典,学习圣贤文化,还要把所学落实在生活中,这才是真正的上学下达。
性情统合教育
老师们的课程让我明白了,作为家长,我们需要把成长的权力交给孩子,要让孩子有面对困难、解决问题、克服挫折的体验。孩子需要的,是来自父母的相信、理解和信任,而不单纯只是安慰。唯有成长型的父母,才能托起孩子的未来。
老师还向我们介绍了“第三只眼”。所谓的“第三只眼”,可以理解为智慧之眼,可以穿透所有呈现的假象和迷惑,看到孩子内在的生机和生命力。青春期,是孩子生命上升和下降的分水岭,老师、家长和同伴都很重要,尤其是面对青少年在青春期的混乱和冲突时,作为父母,首先要了解孩子现阶段的呈现状态,其次是要理解和肯定孩子的感受,另外还要为孩子寻找和提供可以引领孩子向上的老师与团体,这样,孩子才能利用自己在这个阶段里所产生的能量,正向发展。

池凯强在课程中
读书会
在读书分享的过程中,老师提到了“有所求”,这一点对我的启发很大:我们不仅在追求物质的丰富和生活环境的优化,还有对认可和赞赏的需求,尤其是面对亲人和爱人的时候,我们会认为自己的需求是顺理成章的,但这些需求归根结底,都是外求。只要是外求,就不是操之在我的事情,我们没有办法保障结局。在这种情况下被拒绝,可能会激发我们的本色,可能会加深当时的怨恨和误会。但这是最亲密的人啊,伤害有可能就是最深的!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做出决定:提出自己的需要和给予自己的关怀哪个更重要?面对结果,我们要能超越而上,把自己变成一个爱的施与者:只为付出,不需拥有。这样的爱才更长远,更真挚。
分享人:池凯强